網站首頁
home
走進麝達
About Us
麝達基地
SHEDA BASE
麝達產品
SHEDA PRODUCT
林旅休閑
FOREST TRAVEL
片仔癀體驗館
PIAN ZAI HUANG
野生動物自然博物館
MUSEUM
最新動態
News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恢復自然 關注生態
2020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明確指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這段話博大精深,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中國新發展階段樹立了目標,指明了方向。我細讀了很多遍,一直在領會里面的關鍵精神。
黑頸鶴(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2014年攝于青海湖
退休前,作為一名攝影愛好者、一名生態攝影師,我一直堅持利用業余時間拍攝野生動物,并創作系列科普圖書,并通過媒體宣傳和演講,倡導野生動物保護理念。退休之后,我有了更多的時間投身于拍攝和創作之中。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不能外出拍攝,每天早上四、五點起來,我背著相機,趁著天蒙蒙亮,來到離家不遠的玉淵潭公園和頤和園。與諸多生態攝影的愛好者,目是為了拍攝里面的“自然生態物種”。其中,野生鳥類是我拍攝最多的主題之一。野生鳥類之所以一直勾引著我的創作欲望,就是因為它們身上具備著強烈的天然、野性之美。像玉淵潭的鴛鴦,無論你怎么拍,都與動物園里的鴛鴦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拍攝了自然之美的照片,就要傳播和“作秀”;有時候是寫成文章,有時候是集成科普圖書,有時候是變成展板,更多的時候是做成幻燈片或者小視頻,到各個學校去做演講。只要有機會面向更多的人講解我的那些照片,我都會很強調一個詞匯,叫生態攝影。生態攝影,不是到生態好的地方去攝影,而是用尊重生態的基本態度去攝影,展示野生動物的自然狀態及精彩瞬間。只有尊重生態,才可能領略生態的本原之美,才可能在不破壞生態環境、不驚擾野生動物的前提下,創作出最富有生態內涵的攝影藝術作品。
白額燕鷗母子情 2015年攝于河北曹妃甸
多年來,我一直在探索生態攝影的理念和實踐。每當我舉起相機的時候,我就想,如果我們的生態保護工作,也能夠在遵循生態規律、尊重生態原則的前提下開展,那該多好。我們的生態保護是經歷是很多思想變遷的。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們相信“人定勝天”,相信自然的所有資源都必須提供給人類享用。后來,我們發現,不僅是自然資源極其有限,不能無節制地開發;而且我們也發現,自然本身就是一個獨立存在和悄然運行的系統,它們的存在不只是為了給人類利用。人類一直在受自然的庇護和養育,人類應當反過來成為自然的保護者,而不要成為野蠻的破壞者甚至是踐踏者。
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后,我們才發現過去的一些做法實際上是違背自然規律的,比如個別地方用工程化的手段想要“人工修復自然”:有的把河道的兩岸砌上了堅硬的石頭,這導致河流無法與周邊的泥土“相會”;有的把濕地的“淤泥”清理干凈,導致自然湖泊失去了生機;有的甚至把海洋灘涂也填成了干地,導致大量沿著海岸線遷徙的候鳥缺乏食物和失去了棲息地;有的把天然沙漠看成了需要治理的對象,導致非自然改變的景觀。這樣“工程化”的手段,嚴重違反了自然恢復的基本原則。
東方白鸛 2018年攝于河北唐山
同樣,我們要進行生態保護,就要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如果我們把公園里的道路硬化成了路面,將會導致天降甘霖泛濫成災;如果我們把當地的野草當成了災難,耗費人力去拔除它們,卻放棄了野草身上最具有的生命力;如果我們把昆蟲當成了困擾,用殺蟲劑去消殺它們,將會導致整個生態鏈條出現中斷;如果我們把草原退化的原因歸結為鼠兔的繁殖,對它們進行大量撲殺,其實鼠兔是高原草甸退化的結果,而非原因,它們作為高原生物物種食物鏈中的一員,對于維系高原生態系統完整性功不可沒。
這些“工程化保護生態”的思維,其實嚴重地違背了自然恢復的思想和原則。我們把不適合的物種用工程化的方式引種到某個地方之后,實質上已經造成了生態入侵。我們把一個個小湖泊變成湖底硬化的小水潭之后,早已經暗中破壞了城市和社區的生物多樣性。
格斗中的鴛鴦 2020年攝于北京玉淵潭
“自然恢復”的原則,意味著我們要精心地觀察和理解自然;意味著我們要用心地研究大自然中每一個物種的天性;意味著我們要用溫暖的同情心、同理心去和每一個物種進行心靈的交流和通感,我們才可能真正地領悟到自然的規律、野生動植物的美好。
有時候我是慶幸的,幾十年手持相機的過程,讓我與每一個拍攝對象有了深入交流的機會,讓我得以有機會傾聽它們的心跳,有機會與它們交換我的情思。有時候我又是慚愧的,我總覺得即使我這么用心地學習生態攝影、自然恢復的理念和要求,我仍舊沒有拍攝出足夠多的充分體現生態攝影哲學內涵的好照片。我愿意繼續這樣拍攝下去,也愿意繼續把我感受到的心得、體悟到的思想,向更多的人進行傳播和分享。
白唇鹿(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2019年攝于甘肅鹽池灣
我相信,自然恢復的理念,會帶來中國生態保護的大變革。在自然恢復的理念指導下,我們會充分尊重和依靠自然界本身強大的力量,讓每一個地方恢復它們本來就有的生機。讓科學進步的自然恢復理念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路,為生態保護帶來新的生機。
2020年疫情期間,由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玉淵潭公園管理處主辦的“情系自然和諧共生”玉淵潭生態科普攝影展成功在玉淵潭公園舉辦。從記錄的這些影像可以看到,人與野生動物的關系正在發生積極變化,野生動物的生存狀況變得越來越好,人與自然相互重新認識,相互依存,和諧共生的場景正在成為現實。這次展覽的成功舉辦,在社會上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也備受媒體和大眾所關注。緊接著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主辦,飛羽視界文化傳媒策展及承辦的“萬類霜天競自由——中國野生動物保護攝影展”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開幕,展出百余幅野生動物攝影作品,涉及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科學研究、科普宣傳、國際合作及保護管理等內容。這些野生動物攝影作品,展示了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特別是珍稀瀕危物種保護方面取得的成績,努力引導公眾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野生動物保護事業的良好氛圍。王府井步行街又稱“金街”,野生動物攝影展在此舉辦,吸引了眾人駐足觀看留影,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現場還設置了中國野生動物保護答題活動,市民排隊踴躍參加。又一次展現了野生動物保護部門為大眾提供野性之美盛宴的同時,再次提升全民保護野生動物的意
(本文作者系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戰略合作伙伴——中關村融智特種機器人產業聯盟執行秘書長)
圖片均為作者拍攝
文章出處: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
上一篇:林麝養殖基地取香必備工具及材料
下一篇:林麝養殖基地麝的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