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home
走進麝達
About Us
麝達基地
SHEDA BASE
麝達產品
SHEDA PRODUCT
林旅休閑
FOREST TRAVEL
片仔癀體驗館
PIAN ZAI HUANG
野生動物自然博物館
MUSEUM
最新動態
News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鳳縣林麝產業助力脫貧攻堅的致富密碼
鳳縣積極破解生態保護和農民增收難題,探索建立“137”林麝扶貧產業機制,推動林麝產業規模化發展,多渠道促進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產業融合發展。陜西省委書記胡和平專程來到鳳縣平木鎮劉家莊村調研基層黨建和林麝養殖產業,了解飼養技術、市場行情,對村黨支部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帶領群眾通過發展特色產業推進脫貧的做法給予了肯定。林麝養殖帶動貧困戶的做法在新華社、中央電視臺7套、陜西電視臺、新華網、《陜西日報》《金融時報》《中國綠色時報》《中國保險報》《農村金融評論》《寶雞日報》等中省市媒體上報道。鳳縣林麝產業發展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國農業林業水利氣象工會全國委員會授予第四屆“中國林業產業創新獎”。
鳳縣立足縣情,將產業發展作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治本之策。憑借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優勢,一手抓環境保護,一手抓脫貧攻堅,探索建立“137”林麝扶貧產業機制,推動林麝產業規模化發展,多渠道促進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產業融合發展。
圍繞一個目標,增加群眾收入
林麝又名香獐,產自雄麝的麝香可制成香料,也可入藥,屬國家戰略儲備物資,有“軟黃金”之稱。作為全國最大的林麝人工養殖縣,鳳縣現有規范化林麝養殖公司22家,養殖戶647戶,林麝養殖規模達到1.8萬頭,年產值超過2億元。2017年9月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中國林麝之鄉”稱號,并受中央電視臺7套《致富經》和《綠色時空》欄目組兩次聚焦采訪報道。
鳳縣始終圍繞“做大做強林麝產業”目標,堅持龍頭帶動、科技引領,先后引進片仔癀、同仁堂、逢春制藥等龍頭企業擴大林麝養殖規模,引進寶雞麝草堂麝業有限公司投資興建鳳縣林麝良種繁育基地,建立寶雞市首家林麝顆粒飼料加工廠,建成了平木鎮劉家莊村、河口鎮下壩村、黃牛鋪鎮石窯鋪村等林麝產業扶貧示范基地,河口鎮陳家岔村、留鳳關鎮榆林鋪村等林麝飼草種植基地。圍繞“公司+基地+農戶+科研”模式,全力打造林麝優質種源基地、飼草種植基地、顆粒飼料生產加工基地建設,促進林麝全產業鏈資源可持續利用。
強化“三個保障”,狠抓產業發展
強化組織保障。成立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安排部署產業發展工作,定期督促檢查各項工作。構建了林業局—鎮林業站(林場)—聯合管護站—護林員四級森林資源保護網絡體系,完善了林業局—養殖協會—養殖公司—養殖戶(貧困戶)四級管理體系。
強化政策保障。根據《鳳縣林麝養殖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實施方案》,實施一系列優惠政策,如貧困戶種植林麝飼草,按照每畝500元的標準予以補助;貧困戶新購置的飼草加工機械,按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享受國家扶持;對購買林麝專用顆粒飼料的貧困養殖戶補助30%;推出林麝養殖保險,縣境內每頭林麝保額12000元,保費每年600元,貧困戶每頭負擔400元,縣財政每頭補貼100元,保險公司每頭補助100元,截至目前林麝保險理賠共計410.76萬元。同時,注重發揮扶貧互助資金協會和金融機構小額扶貧信貸兩個主體作用,創新推出“林麝養殖貸”,解決貧困戶養殖林麝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林麝養殖缺資金問題,此做法在《金融時報》《中國保險報》《農村金融評論》《陜西日報》等媒體刊載,截至目前支持全縣林麝產業的貸款累計達3280萬元,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6戶316萬元。林麝養殖協會支部為林麝養殖戶免費發放20萬株桑樹苗,全縣栽植桑樹、構樹等苗木近4000畝。
強化技術保障。堅持外部引進和內部培養相結合,聘請陜西省野生動物研究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專家學者擔任技術顧問,培養出陳樹民、李吉友、李存選等一大批土專家。建立了縣疾控中心—林麝養殖協會—林麝疾病救治站—疫源疫病監測點四級疾病防控體系。對林麝養殖基地的管理人員、林麝飼草供給人員和有養殖意愿的貧困群眾等,開展為期三個月林麝養殖培訓,其中集中理論培訓一個月,養殖基地實踐操作課程兩個月。通過30多年的生產實踐,在林麝圈舍建設、馴養繁殖、活體取麝、疾病防治等方面總結了一套成熟的技術經驗,尤其是剖腹產的成功實施使鳳縣林麝養殖技術水平走在全國前列,平木鎮劉家莊村林麝養殖技術推廣經驗在央視七套《致富經》欄目播出。
形成“七種模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
鳳縣在林麝產業發展中,建立貧困戶與林麝產業發展利益聯結機制,形成“自養”“寄養”“代養”“合養”“飼草”“務工”“入股”“七種模式”,推動林麝產業規模化發展。
“自養”模式。對有養殖意愿且有能力的貧困戶,鼓勵自行養殖,全縣10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養殖林麝552頭。如患慢性病長期服藥,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的貧困戶崔水林,從農商行貸款3萬元,加上自籌資金,一次購買4頭林麝,當年林麝繁殖3頭,一次性還清貸款。
“代養”模式。對有養殖意愿且有資金無養殖場地的貧困戶,在林麝養殖的專業合作社或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入股,建立“專業合作社+農戶”“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的管理方式,建立利益分配機制,全縣16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采取此種模式。如該縣平木鎮劉家莊村由中國林麝科普帶頭人張永博、鳳縣林麝養殖研究資深人員楊長江、周小寧等人牽頭成立了林麝養殖專業合作社,建立林麝良種繁育基地3處,存欄2200余頭,年均繁殖600頭左右,年產麝香10公斤,產值400多萬元,被稱為“鳳縣林麝養殖第一村”,帶動127戶貧困戶發展林麝養殖。
“寄養”模式。對有養殖意愿但缺勞力無人管理,將購買的林麝掛靠在養殖公司、能人大戶,建立“公司+農戶”“能人+農戶”的管理方式,建立利益風險共擔機制,全縣13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采取此種模式。如鳳縣留鳳關鎮瓦房壩村的華源養殖有限責任公司目前共有40多戶掛靠戶,其中貧困戶8戶。公司負責提供技術服務,為掛靠戶統一從外地調配飼料、種源,以降低養麝成本。“全國勞動模范”陳樹民是鳳縣人工馴養林麝第一人,他不僅個人養麝致富,還把優質種源送給鄉親們和貧困戶,自編《林麝養殖技術手冊》,幅射和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合養”模式。對有養殖意愿但還貸和技術能力較弱,與親朋好友合貸合養林麝,建立“親鄰互助合養”管理方式,全縣14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貸款367.5萬元。如鳳縣留鳳關鎮留鳳關村貧困戶王彩芹將買來的2頭林麝寄養于鳳州鎮親戚的養殖場,2018年3月被鳳縣縣委、縣政府授予“脫貧示范戶”稱號。
“飼草”模式。對無養殖意愿的貧困戶,鼓勵種植飼草,或采摘野生飼草,全縣24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飼草655畝;林麝養殖公司優先收購貧困戶飼草,共570余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為林麝養殖戶提供飼料,每戶增加收入約2300元。
“務工”模式。對沒有養殖愿意且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參與林麝養殖務工,建立“人力加盟”模式,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30余人參與林麝養殖務工,人均增收約1800元。如該縣平木鎮劉家莊村貧困戶周建宏夫妻二人為村上的養殖大戶當飼養員,僅年工資收入就達4.8萬元,現在又自養了4頭林麝。“入股模式”。投資1440萬元,在全縣9個鎮建設12個林麝產業養殖扶貧基地,將全縣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除五保戶外)全部嵌入林麝產業鏈條。河口鎮核桃壩村村集體經濟積極發展林麝養殖,按照貧困群眾入股協議,建立利益分配機制,每年年底分紅,增加群眾收入。
林麝產業做到了全國第一,并在央視七套《致富經》、中省市媒體多次宣傳報道。林麝產業改善了生態環境,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共贏之路。
林麝養殖體現了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發展理念。林麝產業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穩定產業,改善了生態環境,實現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夢,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共贏之路;增加了貧困群眾的收入,實現企業創收、農戶增收雙贏,實現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夢。
文章來源:鳳縣扶貧辦
上一篇:林麝養殖基地取香必備工具及材料
下一篇:林麝養殖基地麝的飼養